2011年5月2日

《南之洛馱思》論壇的命名典故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Napoleon)一文中寫到:
「資產階級革命,例如18世紀的革命,總是突飛猛進,接連不斷地取得勝利的;革命的戲劇效果一個勝似一個,人和事物好像是被五彩繽紛的火光所照耀,每天都充滿極樂狂歡;然而這種革命為時短暫,很快就達到自己的頂點,而社會在還未學會清醒地領略其疾風暴雨時期的成果之前,一直是沉溺於長期的酒醉狀態。相反,無產階級革命,例如19世紀的革命,則經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進中停下腳步,返回到仿佛已經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開始把這些事情再作一遍;它十分無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行動的不徹底性、弱點和拙劣;它把敵人打倒在地上,好像只是為了要讓敵人從土地裏吸取新的力量並且更加強壯地在它前面挺立起來;它們在自己無限宏偉的目標面前,再三往後退卻,一直到形成無路可退的情況時為止,那時生活本身會大聲喊道:這裏有玫瑰花,就在這裏跳舞吧!這裏是洛馱思,就在這裏跳躍吧!」

典故出處:
這個典故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述及資本的轉化與再生產時,曾經引用伊索寓言中「說大話的人」來譬喻影射。這則寓言故事本是說,有位擁有五種競技能力之人,平常因為缺少勇氣,被城市的人所訕笑,而離城而去。過了一段時間後回到城市,就跟開始跟外人說一些大話,說在別的城市中屢次英勇競賽。在洛馱思那個地方,曾跳得如此的遠,幾乎沒有一個奧林匹克選手所能匹及。他繼續說,假如下回再到那城裡去,住在那城市中在場的人們可以作證。於是,當時在旁邊便有一個人高喊道:「朋友!假如你說的一切是真的,你也不要什麼見證;因為,這裏就算是洛馱思,你就在這跳好了!」

其中註釋第25個提到:
拉丁文為:” Hic Rhodus, hic saltus!  通常英文譯為,”Rhodes is here, here is where you jump!

這首先是黑格爾從希臘文拿來用,後來變成譯成拉丁文,後來又用把希臘文(Rhodos = Rhodes, rhodon= rose) 與拉丁文 (saltus = jump ,salta = dance)轉譯成類似的雙關字,便成為:

Hic Rhodus, hic salta! [Here is the rose, here dance!]
這裏是洛馱思,就在這裏跳躍吧!(這裏有玫瑰花,就在這裏跳舞吧!)

取名《洛馱思》論壇的意涵:
當前政權就如同路易波拿巴政權,是打著人民主權旗號,經由拼經濟為名(波拿巴政權是經由軍事政變)的復辟貴族政權,其上台之後的作為,跟波拿巴政權雷同,乃是通過限制政治自由來保障社會穩定,以實現資本積累與經濟發展,並而藏著被政治的企圖。

而一般草民,在這樣的形式之下,已經退無可退,生活的有形與無形壓迫,便會大聲地喊叫著:Hic Rhodus, hic salta! [Here is the rose, here dance!]
這裏是洛馱思,就在這裏跳躍吧!(這裏有玫瑰花,就在這裏跳舞吧!)

如同,黑格爾一開始把這個譬喻implying that the material for understanding and changing society is given in society itself, not in some other-worldly theory(拿來指涉對社會的理解與改變的現實基礎,乃是來自於社會本身,而非根據任何其它現世的理論。)

於是:
這裡就是洛馱思,讓我們就在此跳躍吧!
Rhodes is here, here is where you jump!
這裏有玫瑰花,就在這裏跳舞吧!
Here is the rose, here dance!

不要猶疑與游移,就在《洛馱思》論壇扛起批判的武器,向統治階級砲轟吧!!

PS. 為了強調南方的地域性,因此全名為「南之洛馱思」。便成為《南之洛馱思》論壇。 音譯成「洛馱」,取馱之背負之意,亦即,扛著思想性的批判武裝,如同「駱駝」的任重道遠之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